“中心”建设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构建基础实验与实习基地,设置金工实习和实验课程(1961年—1996年)
1961年,学校的前身镇江农机学院建校初期就成立了机械学实验室、公差实验室、农机实验室和附属实习工厂,之后陆续建立了切削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模具实验室、测控实验室、电工基础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习场所。按照前苏联教学模式设置了《金工实习》课程,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传统意义上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我校在江苏省组织的本科《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评比中名列第二;1994年,荣获江苏省工科院校金工实习评估第一名。
(2)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工程训练课程内涵(1996年—1999年)
1996年11月,学校实施了教学实验室体制改革,改变了按课程和专业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模式,将机械学实验室、公差实验室、切削实验室、农机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模具实验室和测控实验室合并组建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实现了资源优化共享,推动了实验教学改革和综合优势的发挥。
1998年起,全面启动了基础工程训练基地建设,建成了建筑面积为10500平方米的基础工程训练基地,在金工实习中,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知识,构建了以数控技术、财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局域网,信息流、价值流、物质流被融入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中,完成了由传统的金工实习向跨学科及现代制造技术的方向转变。基础工程训练内涵得到了拓展与提升。
在此期间,学校在机械部部属高校中率先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简称“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大工程教育”思想,即以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为背景,融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检测、环境与管理于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创新思维。
199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江苏省组织的首批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同年12月被评为省级教学实验中心。
(3)依托共建项目,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99年—2007年)
1999-2003年,在学校的重点投入和部省共建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中心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一流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基地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把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集实验、实习、工程训练、社会服务于一体,相互交融、递进提升的工程认识、基础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训练、综合与创新训练4个训练平台和数控技术、逆向工程等11个示范性教学窗口。构建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的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大众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实践内容与工程背景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实施能力(基本能力、综合能力、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内容(实验、实习、工程训练)、时间(大一到大四)、对象(本、硕、博)的贯通式培养,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实践平台,推动教学改革、管理机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形成优质资源融合共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互交融促进,协同开放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2002-2004年,中心承担了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中之重教改课题):《构建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工程训练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体系与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其研究成果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并于2004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中心的建设理念、课程体系及运行模式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2004年10月,全面介绍“中心”在工程训练理念、体系、平台构建、运行模式和示范成果方面的专著《创造未来的基石-江苏大学工业中心》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4年11月“中心”建设、改革与运行成果——《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中心”成为我校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亮点,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2005年9月《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6年受江苏省教育厅和省金工研究会委托,成功举办江苏省第三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大赛。
2007年“中心”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4)2008年~ 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强化工程训练内涵建设
“中心”为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依托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工程训练课程教学理念,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勇于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创新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教学保障体系;建立了中心教学质量检查机制和教学质量保证机制,保证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2009年工程训练课程被列为校核心课程,给予了重点资助。2008年支撑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8年与机械工程学院联合申报的《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获批江苏省精品课程;
2009年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实施“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培养机械专业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长三角”国际制造中心机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获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食品学院联合申报的《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课程获批国家精品课程;中心教师肖克霞和陈寒松老师在江苏省工科院校第四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比赛中(教师组)获取一等奖;
2010年工程训练课程获批江苏省精品课程,工程认识课程获校精品课程;
2011年“现代机械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心”在教学理念、教学改革、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外示范辐射逐步显现。
近5年来,出版实验、实习和工程训练系列教材、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共71部,自编训练、实验指导书52本;自制实验仪器13项。为49个专业,11010名的学生开出实验、实习和工程训练项目379项,年完成实验、实习和工程训练教学累计97万人时。利用中心平台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等全国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江苏省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优秀组织奖6项。“中心”年资助大学生科技立项30-40项,承办了校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校选拔赛等赛事,创立了机械创意设计及智能车创新社团组织,面向全校学生开出了机电产品创意设计、小型机电一体化装置设计制作、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作、智能车设计等多门课外创新课程。“中心”已成为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首选基地。
与江苏科技大学、宿迁学院、镇江船艇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立实训资源共享机制,先后接受了江苏科技大学、镇江船艇学院等6余所高校学生的实验或实习教学任务,年均接待兄弟院校实验、实习学生700余人。
相继举办了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中职院校骨干教师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新技术、实训基地负责人等培训班,培训教师866人,为江苏省人事与社会保障厅培训高级技师和技师201人;举办UG、CATIA等软件培训739余人,为苏美达集团等企业进行员工技能培训750余人;举办数控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2784人。“中心”目前已成为政府、高职高专院、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和社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接待了包括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德国维藤大学、英国Hertfordshire大学、台湾东华大学、日本山口大学、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等近百所高校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同行累计近2360人次的参观交流。对江苏乃至华东地区同类院校工程类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